曹建平带领团队顶住巨大的外部压力,以坚韧的勇气、聪颖的智慧,挑战叠石桥绣品市场早起发展的诸多“不可能”,留下了一个个令人信服的历史足迹。叠石桥的成功,见证的是中国农村4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以及由此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蕴含在中国农民中的强大创造力。
故事分享:他的“冒险”成就了“叠石桥”
曹建平,1942年8月生人,中共党员,退休前为海门市委副书记。1983年任三星乡党委副书记并负责乡全面工作,1984年任三星乡党委书记。从上世纪80年代叠石桥露天市场开始,他带领三星乡人民破除“左”的思想路线,敢闯敢冒,支持两县交界处的叠石桥绣品市场在夹缝中生存,1984年三星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亿元乡”,随后建起叠石桥绣品城。1992年叠石桥市场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如今成为中国家纺之都,去年销售超千亿元。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家纺行业作为纺织行业三大终端产业之一,历经四十载风雨洗礼,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涌现出一批扎根于行业深处、为行业发展奉献毕生力量的突出贡献人物,曹建平作为其中之一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家纺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老一代的叠石桥人都说,是他的“冒险”成就了今天的“叠石桥”;他是个老支书,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他敢于带领三星乡人民破除“左”的思想路线,支持村民发展手工家纺业;他是中国“家纺之都”叠石桥市场发展培育者、见证人……这个敢闯敢冒、敢想敢做的“老领导”为叠石桥播下了“家纺”的种子;是他顺势而为,迂回发力,谱写了一曲崛起于乡村、闻名于世的“叠石桥之歌”。
现年76岁的原海门市委副书记曹建平,当时是林西村所在的三星乡党委书记,他是当年为数不多支持农民靠发展手工业致富的地方干部。曹建平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犹如一声春雷惊醒全国,农民搞家庭副业不再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原先偷偷摸摸搞小手工业的赵嘉芳等几十户村民开始放心大胆地干了起来,还有一直想干但不敢干的村民也随之行动起来,当年全村就发展到了90多户,林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家纺手工业村。
叠石桥东面是三星镇,南面是川港镇,西面是姜灶镇,北边是金乐镇,处在众多小镇之间,人气很旺。靠着这个独特的区位,叠石桥拥有了成为“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曹建平带领一班人对叠石桥的这一新生事物倾注了满腔心血。他们问计于民、顺势而为、迂回运作、借力发力,从建立个体劳协到“若要富先修路”,从“稳妥调结构”到“协调促双飞”,从“划行归市”到“接轨大上海”,每一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谱写了一曲崛起于乡村、闻名于世界的“叠石桥之歌”。
曹建平在他最近出版的《崛起的家园》一书里,讲述了叠石桥绣品市场早期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作为时任海门三星乡党委书记的曹建平,带领团队顶住巨大的外部压力,以坚韧的勇气、聪颖的智慧,挑战叠石桥绣品市场早起发展的诸多“不可能”,留下了一个个令人信服的历史足迹。
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叠石桥,每一步的发展都伴随着历史时空的跨越。从一期大棚式的简易市场农民街,到二期规模式的综合体建筑,再到三期配套齐全的五大中心,这些规模庞大的建筑群,错落相连,跌宕起伏,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