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梨园公社 生态农业的典范
——江苏海门老干部摄影协会采风之三
对于我们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老年人,安徽小岗村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名。她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我们只是耳闻未能目睹。40年前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今天的面貌怎样?农民生活怎样?新农村建设怎样?还能担当起农村创新发展的领头羊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小岗村。
进入凤阳境内宽阔的改革大道,一座气势宏大的牌楼突现我们眼前,“凤阳县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第一村”几个红字特别醒目。
在汪森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小岗宏浩农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种养殖基地,汪老师是小岗村海门连锁农庄的负责人,在这里也有股份,参与管理,所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轿车顺着田间机耕路开进广袤的田园,这里有果园、有鱼塘、有农田、有养殖场……农庄均被一排排树木分割成为一块块整齐的田块。汪老师介绍说:“现今公司有608亩土地,这是小岗村第一任支部书记沈浩在世时2009年签订的承租合同,期限到2027年。目前农庄已经长成三百亩成熟的梨园,八十亩的黑麦草以及其它规划的各种品种果树,还有藕塘,去年用农庄生长的黑麦萆养了三批鹅,共一万多只。我们坚持原生态的理念,努力打造一个旅游观光的农村生态农庄。这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工程,是产业链构成、资源综合利用、财富梯级增值的集聚工程 ,是筑巢引凤的系统工程。”
在农庄广阔的田野里漫步,远处几个农民在劳作,汪老师认识他们上前打招呼,原来是小岗村当地的农民,一位已经60出头,另俩位年纪40多。我们问:你们都干些什么农活,收入怎么样?他们说: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小岗农业投资公司工作,很高兴,我们负责鱼塘管理、田间的排水沟疏通等。这里的经营理念先进,农庄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的收入也很好。”老汉笑容满面,我们不失时机为他拍了几张照片。小岗村农民在这里上班的有一百多人,这里实行的是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夕阳西下,晚霞的倒影映在碧波荡漾的鱼塘、藕塘里,美不胜收。这里地貌和我们的江海平原不同,南通地区是一马平川,这里虽然也是平原,但地势起伏,高高低低,有三五米落差,所以这里许多地名中带个“岗”字。在低洼地,早晚会生成一团团雾气,雾蒙蒙的,而高地的房屋、树木则清晰可见,那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景致。这里地广人稀,加之小岗村的新农村建设,农民住进徽派建筑风格的综合服务楼,所以放眼四方,无遮无挡,农村的美景尽收眼底。
夜色降临,在汪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去参观被称之为小岗村的西伯利亚和西柏坡的一个农庄的种植、养殖基地。这里之所以称为西伯利亚是因为这里远离村镇,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现代文化娱乐,条件十分艰苦;而称之为西柏坡是因为大家把这里看作生态农业的火种和发祥地。小岗村的新农村建设将在这里起航。
轿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穿过一个三五户人家的村落,屋脊上炊烟淼淼,夜色中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两排简易房前,车刚停稳,几位公司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前面一位女同志,个子不高,圆脸,戴一副眼镜,笑容可掬走上前和我们打招呼,汪老师介绍:“这是公司董事长名叫董贵玲,毕业于杭州商学院。”我们了解到她二次创业的经历真是不简单:2008年她在无锡一家日企做管理。年薪达三十万。2010年看到农村的发展机遇和希望,看到小岗村的建设需要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奉献和参与,毅然决然放弃高薪待遇,辞职到小岗做农业,坚持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了,她从不言败,大气,乐观,吃苦,认定目标不放松,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另外两位公司管理人员中还有一位是我们的老乡,海门三阳人,沈勇,50出头,他诚实,友善,吃苦,有创业精神,做过教师,开过厂,做过技术员。如今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岗村梨园公社的事业中。
沈勇用海门话与我们交流显得格外亲切,他一边介绍一边把我们带进他负责的苗鸭大棚,在大棚里他如数家珍:这批苗鸭共4000多只,出蛋壳的20多天是小鸭最柔弱的生长阶段,要注意温度、湿度和病菌的侵害,所以我每天都睡在这里。这批鸭子一个半月后将放入农庄的水塘,让它们真正自由的生态化的成长。
董贵玲董事长插话:我们这里还养鹅、养鸡、养鱼、养羊……都是原生态化养殖,藕塘、鱼塘里养鸭子、鹅,果树下养鸡,游客们在这里一边欣赏田野美景一边品尝原汁原味的农村佳肴美食,在农庄里建有小木屋,可以自炊自饮,一家人休闲度假不亦乐乎,住个四五天,凤阳的狼巷迷谷、明中都鼓楼、明皇陵、卧牛湖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等全国闻名的景点和风土人情都可以尽情游览。
大家正饶有兴致的聊着,远处一束汽车灯光照亮了田野,汪老师说,一定是黄总来了:“他每天都很忙、很充实,刚谈完一个项目,听说你们来了,就风尘仆仆驱车几百里赶来。”
黄总名叫黄庆昶,小岗宏浩农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沈浩书记聘任他为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分管村经贸办和招商引资工作,兼任"380"工程办公室主任。现在他竭尽全力打造这个农村生态项目——小岗村梨园公社。黄总把车停稳下了车,他身材魁梧,四方脸,脸色黑里透红。前几天我们听汪老师介绍过,黄总8年前在无锡搞装修,曾经担任无锡市家具商会会长,在当地社会知名度很高,那一年,胡锦涛总书记来小岗视察,他想:农村的发展机会来了,生态农业的商机来了,他放弃了在无锡拼搏了20多年的事业,马不停蹄赶往小岗村进行二次创业。
黄总说:“欢迎江苏海门的老同志来我们这里看看,你们回去把我们这里的生态农业介绍给江苏的朋友。我这几年花费精力、财力投入生态农业,历尽千辛万苦,有一些投资是看不见的,比如为了我们的梨子长得好,品质高,我们买了9万元黄豆,作为基肥,埋在树根旁边。我既然是为小岗的发展而来,就是小岗人最好的朋友,小岗缺的不只是输血功能,更缺乏的是造血功能。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借风行船,抵达共同富裕的彼岸。过去我是把生意当事业做,现在我是把事业当生意做。”这些事迹使我们感动不已,这个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
那天晚上,我们和几位小岗村生态农业创始人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无话不谈,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沈浩书记,谈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谈农庄春色满园的前景,谈今后生态旅游的发展……那天晚上我们就住在小岗村干部学院。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露出鱼肚白,我们就起来了,我们要拍下中国凤阳小岗村的日出,登上楼房顶层,向东眺望,此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望无际的麦苗挂着露珠,田野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烂,预示着小岗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中国农村的明天前途无量。
黄建栋
2016.4